凯发游戏-凯发天生赢家>毕业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优秀5篇)-凯发游戏

发布时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这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和频繁。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篇一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篇二

【关键词】地方院校 国际经济贸易 实训实践 师资队伍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考试中心2011年度对外经济与贸易研究课题立项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a-11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6-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企业也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理论扎实,操作能力强,聘用后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情有独钟”。“国际经济贸易”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实训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未能有效解决的课题。通常,其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从书本再到书本,纯粹纸上谈兵;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训实践场所,此类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训实践的缺乏导致地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操作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与当前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两个方面的建设。因此,从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稳定、专业、规范的实训基地,对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要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和关键。

1.课程内实践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设一些实训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来巩固、理解、运用之前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过程,可以依托软件平台开展课程内综合模拟实践,如使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等来创造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中的各种单项技能,解决外贸业务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提高其外贸实践能力。

在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考试、外销员考试等,做到课程内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培养、提高学生“国际经济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得到外贸企业的首个“敲门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就是带领学生到外贸相关领域如进出口企业、海关、港口或开发区等进行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国际经贸的认识程度,使其了解国际经贸活动的一般要求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

专业实习往往可以融合几门国际经贸类学科内容,如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和外贸实务流程等,可以很好地模拟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消化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它教学环节和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习外经贸活动中。[1]这种实习远离学校,是真实的企业体验,实践内容也是企业的真实工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使其提前体验真实的凯发天生赢家的文化,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双重锻炼。

毕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体统一到实习基地实习与分散个人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熟悉并巩固进出口业务与国际贸易流程,包括外经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内容、操作和技能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出口业务,包括贸易磋商、签约、履约等相关各个环节;各种外贸单证的知识与制作,各种主要贸易术语的报价及其计算等。(2)了解外经贸公司、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企业背景、隶属关系、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过程、货源组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经济效益核算等内容。(3)了解国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及管理措施,及本地的国际经贸状况。(4)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情况。

毕业实习要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一般可选择行政事业机关中的涉外经贸管理或服务部门、有涉外经贸业务的企业或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办的服务贸易企业。[2]此外,实习岗位可选择以下几类,如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助理、报关员、单证员、外汇结算员等。这些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对实习者的国际经贸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可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及发展,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某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是再一次地在实际环境中验证、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各实训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学校应将上述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确定必要的学分,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

二、“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高〔2012〕4号文件要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稳定、规范的实训场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

1.学校自建实训基地

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根据自己特点及需要,自己投资建设、自己管理。这种实训基地要充分体现实用性、真实性原则。要最大化的再现真实的企业情景,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各项流程,使学生始终以企业职员的角色参与实践教学,将学习和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国际经贸仿真实训实验室,成立虚拟进出口公司、报关公司、报检公司、货物运输公司等相关部门,按照国际贸易流程,分学期、分批次让学生在相应的“公司“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其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3]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的外贸企业精简人员,缩小企业规模,现已不具备大规模接收实训学生的能力,因此与这类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当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依赖于与行业协会、大型进出口公司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推荐及介绍,与有进出口业务的大型企业建立双向的、长期固定的实训基地,学校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同时,可以适时的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4]通过这样的双向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指导,为企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稳定、持久,可以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值得借鉴、推广。

3.校校联建实训基地

通过共同出资,资源共享,校校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也成为一种潜在的合作形式。这种模式下,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校优势资源,弥补自身资金、设备、场地等的不足。例如,可以有几个学校按照资金比例共同投资建设国际经贸实训基地,基地按照真实的公司模式进行运作,体现现代凯发天生赢家的文化及管理理念,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建立实训基地,学校都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设立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加强管理和考核,使实训基地不断巩固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实训实践教学作用。

三、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训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训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高效、合格的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他们是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保障。

“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训实践教学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实训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了解外贸业务流程及外贸企业的运作过程,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外贸企业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参与国际经贸业务,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从外经贸企业聘请或引进业务员和管理人员来充实实训实践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教师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旨在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的经济人才,而其中实训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实训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在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院校需构建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新形式的、更深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训实践教学能力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旺,郭常亮。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房朝君。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1, (3).

[3]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2, (1).

[4]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

作者简介: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国际贸易 就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的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有关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第三方数据机构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2014年度本科黄牌专业(需要预警的)。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该专业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受当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才需求相对不旺盛。爆发于2007 年末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加之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大幅衰退,也致使我国对欧贸易严重缩减,加之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纠纷不断,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早有预案,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项措施,但终因进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被迫采取压缩业务、裁减员工、降低工资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突出,使得人才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要求,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理想合适的人才。

据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新的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数量呈增长态势

尽管当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也由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国际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14年,我国外贸增长了约82倍。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然而进出口业务人员却没有得到增长。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达到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66万的人才供需缺口。据调查82%的企业表示当前亟需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市场需要“无缝对接”人才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新招聘的毕业生存在适应能力弱、上手慢、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单一,所学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三)“通才”与“专才”结合

因为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外语过关、专业扎实等基本条件,而是反映在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的全面性等要求上。

根据近两年外贸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才稀缺。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中国商务部报告说,中国出口商品已连续15年成为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反倾销调点,仅2009年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创历史之最,高达127起。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成为竞争的热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但是业内人士估计,现在中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特别是有执业证书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因此要求外贸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合格专才,还要成为全方位的通才。

(四)知识结构欠合理 产业针对性不强

由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长期只注重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商品知识的培训,加之严重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所经营的商品知识贫乏,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学生的外语、国际贸易的知识水平都较高,但因缺乏商品知识和对商品的认识而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甚至因翻译不准确而引起客户的误解,闹出笑话。笔者深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针对具体产业,增加商品的有关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提升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另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这两种体系都存在缺陷或局限性,前者虽然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使命,但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后者实现了高等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上岗后后劲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一根主线”、“两个强调”。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协调发展。

(二)牢固掌握外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外语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工具,只有牢固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才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据调查69%的外贸企业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要求能直接与外商沟通,进行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拟写电文。要求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基础英语、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制单、报关、报检等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增加教学强度,从而增加外语学习的分量。

(三)培养有产业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门类。

高校要利用本校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综合教学条件, 确定两个以上产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商品知识选修课,突出产业特色,避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化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大都安排有6周时间的毕业实习,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多数因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实习经费安排,无经验丰富的专门指导老师,无严格具体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特点――务实性和应用性强不一致,更与就业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开设实验室模拟教学、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暑期市场调查、毕业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科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在当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知识和富有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篇四

摘 要: 知识经济的出现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论文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特征 影响 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概述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世纪,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按照经合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其内容主要是: (1)在资源配置上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为首要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集约和高效的配置,运用知识和智力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创造财富。 (2)以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产业。 (3)消费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化的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新特征,这就是投入无形化、决策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以及经营全球化。可见,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是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的高度统一。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因此, 知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2.资产投人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它依靠知识、智力, 无形资产的投资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人, 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人。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人, 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如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 知识强国的观念将深入人心。 3.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 科学决策与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具有知识的、创造性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突破了速度和重量的概念,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快,货物、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其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个人电脑、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互相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关税壁垒的取消,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已无内外贸之分,市场竞争已成为世界性竞争。这些都大大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是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一个表现。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地区组织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并纷纷把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定在20年之内。到2005年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将建立;欧洲联盟21世纪20年代将实行完全的统一;亚太经合组织制订了2020年前实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除这三个地域组织的进展外,各大洲的区域性的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在贸易上的合作。在21世纪初期20年,世界上将实现所有国家都参加了属于各自的区域性集团,世界进入了经济上广泛的聚合和经济联盟时代。当然在区域化的浪潮同时,大国的争夺主导权的争斗将加剧。 3.知识经济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网络贸易发展很快,如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为更好地发展网上贸易,1997年世贸组织签订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发全球服务市场协议》等,为进一步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网络贸易将会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4.对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影响。在贸易政策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被赋予新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为了发展经济,取得对外贸易利益,各国依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能力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自由贸易政策将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知识经济要想健康与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保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保护贸易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而自由贸易是保护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在贸易措施方面,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而对知识产品的进口限制主要应采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非关税措施将成为主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四、面对知识经济的影响,中国外贸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要对知识经济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既要认识到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迎接新的挑战;又要认识到知识经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工业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能脱离实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步骤有战略地发展知识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我国外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 技术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才能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才能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3.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网络基础设施落后,高级技术设备、网络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推行网络贸易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从政府方面来说,在加强对网络贸易宏观规划和管理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二是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的硬件环境,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支持网络业为进出口企业研制效率高、成本低的信息产品。三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四是加紧制定有关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性法律条文,提高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法律地位,规范并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从企业来说,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发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从传统贸易方式到现代贸易方式的观念转变,努力制定切入电子商务系统的计划和网络基础设施;企业要制定一套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大力培养既熟悉传统外贸业务流程,又掌握新经济的操作规程和网络贸易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网络贸易的运作规律,积极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网上商业模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4.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创造,国际贸易产品将逐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这又是以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为基础的。因此,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制胜的关键。为此,我们一是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二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经营,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开发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以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力争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并辅之以各种优惠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及其相应的服务行业倾斜。产业倾斜政策应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另外,税收、信贷等财政优惠政策要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以促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及其相应的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及时顺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篇五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热点范文

07-22

05-10

09-18

03-26

05-26

09-02

04-12

04-07

10-07

04-10

最新范文

电商仓储论文精选9篇11-06

学术论文范文大全【9篇】11-06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论文精彩4篇11-06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推荐精选5篇11-06

企业管理论文【5篇】11-06

321 9066
网站地图